我国工业通信业发展的战略分析
2020-02-28(1040)次浏览
即将过去的一年,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、国内经济环境,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的决策部署,坚持科学发展的主题,着力转方式、调结构,推动工业通信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,实现了“十二五”良好开局。
我们认真贯彻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措施,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,努力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。(1)推动实施家电下乡、家电以旧换新、农机具购置补贴和节能汽车推广,取得积极成效。今年1~11月,家电下乡产品销售9635万台,实现销售额2456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43.6%和63.7%。家电以旧换新、节能乘用车推广分别拉动相关消费1800亿元和4000亿元以上。(2)继续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,促进工业投资稳步增长。1~11月,全国工业投资达11.5万亿元,其中制造业投资9.2万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26.8%和31.5%。
我们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项部署,加强技术改造、淘汰落后、节能减排、质量品牌建设,着力提高工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。(1)狠抓技术改造,完善管理办法,突出支持重点,技改工作的针对性、有效性和影响力明显提升。联合有关部门全年安排专项资金135亿元,带动投资2791亿元。(2)积极履行淘汰落后产能牵头部门职责,推动出台工作考核、资金管理等制度,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,落实奖励资金40.3亿元,加强检查考核和核查督办。公告的2255家企业落后生产线已基本关停,预计今年任务能够顺利完成。(3)扎实开展工业节能减排。前三季度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2.56%,40项重点产品(工序)单位能耗指标实现同比下降。安排8.3亿元支持清洁生产和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,开展了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“两型”企业创建试点,加强了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。制定了轮胎翻新、废旧铅酸蓄电池等综合利用行业准入条件。重型商用车油耗管理顺利推进。(4)推动产业转移有序、有效开展,编制了产业转移指导目录,组织开展了新疆、河南产业转移对接活动。部省互动合作进一步拓展。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和中国软件名城创建深入推进,企业兼并重组工作得到加强。
我们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,加强组织领导和衔接协调,建立健全工作机制,各项工作有序推进。(1)组织编制了高端装备制造、新材料、新一代信息技术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4个重点领域专项规划。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素分解指南和产业地图,建立了重点企业库,部省项目对接稳步推进。18个省市出台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,6个省市制定了行动计划和方案,9个省市设立了专项资金。(2)统筹用好科技重大专项、电子发展基金等资金和手段,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支持。实施了智能制造装备、新型显示、云计算等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和应用示范工程。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全面展开。两条8.5代液晶显示生产线建成投产。组织举办了首届新材料产业博览会和第15届中国软件博览会。(3)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成效显著。65~45纳米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实现量产,国产CPU基础软件研发和应用推广加快,大型立式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研制成功,6400吨大型快速高效全自动冲压生产线实现与国际同步开发,C919大型客机正式转入详细设计阶段,TD-LTE规模技术试验全面展开。
今年以来中小企业出现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,社会十分关注。我们认真履行主管部门职责,把中小企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。(1)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完成修订并正式发布。调整了中、小型企业标准,增加了微型企业标准,形成了国家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政策的基础。开展了中小企业运行监测体系研究。(2)多次组织专题调研,研究提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建议,推动出台了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、财税及暂免征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策措施。(3)会同有关部门,安排14亿元资金支持了533户担保机构发展,为8万户中小企业提供了4200亿元贷款担保。